导赏 | 解码签名 感悟浪漫-casino plus

casino plus
中文|

当前位置: casino plus首页 > 专题专栏 > 音乐普及

导赏 | 解码签名 感悟浪漫

  • 时间: 2024-01-24


交响乐世界

繁花渐入迷人眼

五彩斑斓的音符

让人迷醉

但稍不留神

也会如堕烟海

踌躇四顾


交响乐作品

宏大而深邃

它是智慧的结晶

更是情感的共鸣

而创造它们的音乐家

却少有直抒胸臆

畅快淋漓之意

只留下路标

指引我们巴山越岭

在绝美的山巅

俯瞰交响乐之美














青年肖斯塔科维奇


“签名”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

20岁凭《第一交响曲》

享誉世界

但他的音乐之路却并不平坦

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

和《第九交响曲》

让他两次受到抨击和批判

虽然期间他写出了

《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这样的传世之作

但迫于压力

他仍在努力控制着情绪

真情也只是谨小慎微地

流露在角落之中

《第九交响曲》后整整八年

他都没有创作任何交响曲

取而代之的

只有钢琴作品

《24首前奏曲与赋格》

以及电影配乐

和富有爱国情怀的康塔塔

“dsch”动机的组成音

直到1953年

老肖才重拾交响曲创作

几个月后

《第十交响曲》应运而生

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中

世人第一次领略到

老肖著名的“dsch”签名动机

这一动机以他本人名字的

德语首字母组成

dimitrischostakowitsch

其对应音名分别为

“d—♭e—c—♮b”

虽然1948年老肖就在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写下了签名动机

但这部作品直到

1955年才完成首演

《第十交响曲》的问世

标志着老肖艺术创作

开始步入新的巅峰

更宽松的创作环境

激活了他更多灵感

也使创作体裁愈加多元

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

在老肖的音乐世界里

大提琴是特殊的存在

虽然少年时代就与

大提琴家库巴斯基一同演奏

但直到1959年

他才姗姗完成首部大提琴协奏曲

在此之前

他认为只有小提琴而非大提琴

才能完全展现他的音乐理念

195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

肖斯塔科维奇听到了

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

《大提琴协奏曲》

音乐会现场

大提琴演奏家

罗斯特罗波维奇

出神入化的演奏

完全颠覆了老肖

对大提琴的“偏见”

在最具难度的高音区

罗斯特罗波维奇

甚至拉出了趋近于

小提琴的音色效应

老肖听后大为震撼

虽然他与普罗科菲耶夫

算不上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从那一刻起

创作一首大提琴协奏曲的冲动

在老肖心中扎下了根

对这种无法抑制的艺术冲动

老肖曾这样自述

第一个创作动机

是初识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大提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

并让尝试以自己的方式

演绎这种体裁

那么老肖口中“自己的方式”

到底是什么呢?

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

1959年10月

当他终于写完这部作品

由罗斯特罗波维奇

让人津津乐道的四日背新谱

并成功完成首演后

人们惊讶地发现

《降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的确是一部与众不同

耐人寻味的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

老肖没有采用传统协奏曲的

三乐章形式

而是独具匠心地

将华彩乐段独立成章

首创大提琴协奏曲四乐章结构

对大提琴独奏而言

这是一部演奏难度极高的作品

尤其是第三乐章的华彩段落

更考验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

作为首演大提琴独奏

罗斯特罗波维奇认为

在第三乐章的华彩演绎中

演奏者不应仅仅被视为演奏者

他不仅是演奏

还应针对特定音乐听众

进行相应的创作

这样他才具有信服力

此外可以成千上万次地演奏

但要保有其在舞台上才有的

对音乐的感觉

晚年肖斯塔科维奇

结构的创新 艰深的华彩

并不是作品最值得琢磨的地方

贯穿其中的“签名动机”

才是老肖留给后人的谜题

纵观老肖一生之创作

从第十交响曲到第十五交响曲

从第五弦乐四重奏到第八弦乐四重奏

从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到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可以说凡有签名动机出现的作品

无一不刻着深深的个人烙印

但不同的是

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

签名动机不仅贯穿始终

还以变形的方式反复出现

显然老肖想借签名动机

告诉我们更多

老肖的一生足够耀眼

却也满布荆棘

倘若以他的人生节点

和签名动机出现的时间

便不难判断

作品中那矛盾忐忑晦涩反讽

紧张冥想的音乐语言

是老肖长久以来坎坷经历的映射

这让他很难像

莫扎特和门德尔松那般

直率洒脱敞开心扉

他只是把所思所想

小心翼翼地放到音乐签名里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里

不断变形出现的签名动机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

老肖内心纠结斗争的描摹

第一乐章窥见斗争的复杂情感

第二乐章好似灵魂的扪心叩问

第三乐章如同内心的默然沉思

第四乐章则像生命的失而复得

没有标题音乐的流露

更没有对作品的解读

老肖在用“签名”喃喃细语

“我”就在这里

这就是“我”

布鲁克纳肖像


“浪漫”


“浪漫”一个浪漫的词汇

在东方它寓意着

诗情画意 不拘小节

花前月下 海枯石烂

而在欧亚大陆另一端

在晚期浪漫主义大师

安东·布鲁克纳笔下

“浪漫”却是另一种

截然不同的内涵与意境

马勒十分推崇布鲁克纳,还亲眼目睹了《第三交响曲》的惨败

与年少成名的老肖相比

布鲁克纳堪称大器晚成

他年至四十才完成了

第一部交响曲

与青年时就游历欧陆的

著名作曲家们相比

久居淳朴家乡

钟情管风琴演奏的他

44岁才迁居维也纳

这就是布鲁克纳

他宽厚温顺 踟蹰不前

交响曲却历久弥新震撼人心

他古板内向 忧郁敏感

心中却装着光芒万丈的世界

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性格

使布鲁克纳在遭遇挫折时

往往手足无措失去信心

1877年12月16日

在维也纳观众的注视下

53岁的布鲁克纳亲自指挥乐队

首演了《第三交响曲》

布鲁克纳对这部作品寄予厚望

但结果却让他近乎崩溃

演出中他的反对者们放声大笑

支持者则愤然离席

曲毕偌大的音乐厅里

只有观众席上包括他的推崇者

马勒在内的十多位观众

和泣不成声的布鲁克纳

布鲁克纳晚期肖像画

布鲁克纳备受打击

他没有向以往那样

立刻对作品进行修改

反而将目光聚焦到

三年前就已完成却并未首演的

《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浪漫”》

他几乎重新谱写了第三乐章

使之成为著名的“狩猎谐谑曲”

同时对第四乐章进行了大幅修改

从1879年底到1880年6月

追求极致完美的布鲁克纳

又从堆积如山的手稿中

抽出总谱再次修改了第四乐章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在研究布鲁克纳的专家

哈斯和诺瓦克编订后

1878/1880版本(本场演出所用)

由此成为《第四交响曲》

演奏最多的经典版本

诚然布鲁克纳经常受到

自己突如其来的冲动以及

观众和乐评人的意见

频繁而大幅度地修改作品

以致于后人难以揣摩

他的真实创作意图

这就是困扰后世的

“布鲁克纳难题”

但幸运的是

作为布鲁克纳全部11首交响曲

唯一一部带有标题的作品

无论后来如何修改

布鲁克纳都没有删除或改换

“浪漫”这一最初起下的标题

这也为我们走进

第四交响曲和他的精神世界

指明了方向

布鲁克纳弹奏管风琴的地方——奥地利圣弗洛里安教堂

布鲁克纳去世后也长眠于此

布鲁克纳终身未婚

是一位虔诚的教徒

前半生更是每天都伴着

管风琴庄重雄伟的声音

在他的精神世界里

“浪漫”就是它的词源本意

来自古罗马时代的遥远“传奇”

骑士为了心中的爱人

而甘愿奉献一切

这就是布鲁克纳推崇备至的“浪漫”

于是他将浪漫幻化成音符

写出了美轮美奂又颇具

史诗感的绝美乐章

整部作品恢宏中透着细腻

一幅幅中世纪水彩画

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

寂静的迷雾中

一座中世纪德国古堡若隐若现

黎明时分

塔楼上传出卫士的号角

当城门打开时

一队白马骑士宛如英雄

向神秘的森林疾驰而去

那里森林在细语

鸟儿在啁啾

无需多言

当我们聆听这部作品时

布鲁克纳的“浪漫”扑面而来

英雄 崇高 光明 力量

在最后的乐章里

光明冲破黑暗

积蓄的力量击碎悲悼的幻想

耀眼的光芒洒向大地

英雄的号角响彻云霄

只有战胜内心的挣扎

才能获得永远的安宁

这是布鲁克纳式的“浪漫”

更是他终其一生追求的精神图腾

1881年2月20日

指挥大师里希特在维也纳

完成了《第四交响曲》首演

演出取得空前成功

一扫《第三交响曲》首演阴霾

布鲁克纳从此名震欧陆

成为一代大师

2024年是举世瞩目的

“布鲁克纳年”

在这位交响乐巨擘

诞辰200周年之际

美国著名指挥家戴维·霍斯

2023年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

大提琴组金奖获得者李姈垠

将共同携手中国交响乐团拉开

纪念布鲁克纳系列音乐会大幕

让我们在最极致的音乐里

解码“签名”感悟“浪漫”



撰稿:胡实

编辑排版:陈婧





"));

商演咨询热线:010-64209692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