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谱写“英雄诗篇”-casino plus

casino plus
中文|

当前位置: casino plus首页 >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用音乐谱写“英雄诗篇”

  • 时间: 2024-08-01
  • 作者: cnso
  • 来源: cnso

@ 2024.7.27



在今年上半年业已完成了布鲁克纳的第四和第六交响曲之后,中国交响乐团继续推进着对于这位奥地利作曲家200周年诞辰的纪念。7月27日,德国指挥家君特·纽霍尔德应邀前来执棒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d小调第三交响曲》,小提琴家黄滨则在上半场登台演奏了莫扎特的《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上下半场的两部重量级作品在维也纳这一音乐之都形成了交汇——两位作曲家虽然都不是维也纳人,但职业生涯的起步或发展总是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并且最终成为了维也纳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此次坐镇指挥台的君特·纽霍尔德曾在以德国为核心的多家欧洲歌剧院和乐团担任音乐总监或首席指挥职务,长期活跃在音乐会和歌剧舞台,还录制过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全剧和多首马勒交响曲等重要作品的唱片,对于德奥音乐的演绎有着丰富经验和纯正品味。音乐会上半场演奏莫扎特的协奏曲时,乐团减少了弦乐的档位,从第一小提琴至低音提琴的乐器配置依次为“8-8-6-4-2”,从而呈现古典作品所需要的声音特质。下半场演奏布鲁克纳的交响曲时,弦乐重新扩编至“16-12-12-10-7”,以彰显浪漫主义管弦乐声音的广度与深度。

莫扎特创作于1775年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代表了19世纪之前这一体裁的最高规格。这部作品不仅格式工整、浑然天成,而且蕴涵了丰富的音乐想象。三个乐章各自都被注入了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速度和节奏变化,还融会了当时的多种典型音乐风格,协奏曲的别称“土耳其”正是得名自第三乐章化用异域风情的“土耳其进行曲”段落。

小提琴家黄滨在演奏莫扎特时的古典品味与指挥家君特·纽霍尔德对于乐团的精细调度相映成趣。黄滨的发音扎实且饱满,始终保持在舞台演奏的中心。当第一乐章开篇乐团热闹活泼的合奏旋律“虚晃一枪”之后,独奏小提琴先是用几个长音气定神闲地将舞台“降温”,整个乐团也随之在一瞬间变得安静;几次从容的“试探”过后忽然话锋一转,回到快板的音乐表情,这才演奏出了真正的主题旋律,乐章开篇乐团合奏的旋律素材则是这里的伴奏。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一静一动,将小提琴家黄滨的艺术修养更加直接和充分地展现。莫扎特笔下的抒情美感与沉思气质,都在黄滨的弓弦之间得到了直击本质的自然表达。与独奏相对应,君特·纽霍尔德对于独奏的句法处理心领神会,带领乐团悉心呵护着莫扎特音乐中微妙的趣味;国交的演奏员们也以恰到好处的声部平衡响应指挥的调度,给予独奏舒适的歌唱空间和烘托效果。

协奏曲结束后,黄滨返回舞台加演了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随想曲》中的第一首。作为30年前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的首奖得主,这套随想曲无疑是黄滨的拿手好戏,也是她在今年重新录制唱片并开展巡演的曲目。从莫扎特的音乐抽身出来,黄滨得以在帕格尼尼的弓弦飞舞之中更加直接地展现精湛技术,成为上半场的又一段华彩。

音乐会下半场的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也许是作曲家所有交响曲中最被低估的一部。早在最初创作和首演时,这部交响曲的命运便非常坎坷,先后多次遭遇否定,布鲁克纳也因此多次大幅修改整部作品。对于布鲁克纳作品乐谱版本,指挥家在演出时的选择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指挥家君特·纽霍尔德选择使用最后一次修改的1889年版本,想必是认为这一版本能够更好地反映布鲁克纳较为成熟的音乐思考。与早年间的版本相比,1889年版的《第三交响曲》删去了所有对于瓦格纳歌剧素材的直接引用和1877年第二版新写的谐谑曲尾声,而且整体的结构更紧凑、配器的效果也更接近晚期交响曲。

在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面前,与版本选择同样经常引发讨论的是速度与风格的选择。君特·纽霍尔德的诠释思路非常清晰,那就是着力挖掘布鲁克纳在交响乐创作初期意气风发的一面。尽管这时的作曲家在年龄上已经过了天命之年,不再能够称得上“年轻”,但在交响曲这一重要的创作领域仍是“新人”。事实上,《第三交响曲》原本正是被他寄予厚望、向偶像瓦格纳和整个维也纳音乐界证明自己的宣示之作。从整部交响曲最初布鲁克纳笔下典型的弦乐震音开始,乐团就在君特·纽霍尔德的指挥之下传递出明确的动力,让小号标签式的动机也充满了不由分说的坚定,直接点题音乐会的标题“英雄诗篇”。坦率地讲,对于国交的乐队而言,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并不算是过往舒适区之内的保留曲目。但在今年以来逐步集中演奏的过程之中,乐团无疑已经建立起了对于这种独特交响乐样态的习惯和审美。

如果说乐团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仍在试图寻找状态,那么第二乐章的慢板则在君特·纽霍尔德和乐团的共同努力下达到了理想的面貌——现场演奏的细节反映出了排练期间双方工作的严谨与细致。从弦乐的发音到声部之间的关系,再到乐团整体的呼吸与句法,长篇幅的音乐推进与情绪积累不徐不疾地展开,弦乐各个声部的线条有条不紊地交错纵横,音乐动态的流动性与静态的建筑感实现了协调与统一,尾声部分长笛和弦乐的旋律尤其感人至深。无独有偶,第三乐章谐谑曲的演绎同样堪称典范,三声中部的兰德勒舞曲部分精准把握住了这种奥地利乡间舞蹈“亦俗亦雅”的独特风味,中提琴声部的旋律充满盎然生机,木管的细节也能经得住推敲。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关键的段落,乐团长笛客座首席于渊每每都会发挥关键作用,他的长笛如同一面小旗,引领整个木管组的音准和气息在演奏时自发地聚拢在一起。这也再次印证,在乐团年轻骨干的磨合与成长过程中,关键声部的关键角色能够起到特殊作用,促进合奏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指挥家君特·纽霍尔德对于第四乐章的处理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不断重复的固定音型如同队列冲锋,使音乐的能量快速积蓄并释放。铜管与弦乐的几个主题的性格对比非常鲜明,主题发展过程中始终都并未丢掉流畅的动力。你也许无法在君特·纽霍尔德的诠释中找到那种传说如同“教堂里的管风琴般”的管弦乐音响,却能生动地听到那些属于“人世间”的声音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耳畔,正如布鲁克纳为波尔卡风的第二主题和众赞歌风的第三主题分别赋予的“欢乐”与“悲伤”的生活标签。在整部作品的结尾,第一乐章最重要的小号动机重新登场后,君特·纽霍尔德选择了非常明智的速度,恪守布鲁克纳在乐谱上的指示,最后几个小节不作减速,令灿烂的交响音浪直接冲向终点。现场观众也默契地配合舞台上的指挥和乐团,在最后一个和弦结束后保持了10秒的静默,既为混响的余音创造了充分的“绕梁”机会,也让交响曲尾声的“冲刺”得到最佳的收束。

而在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之后,君特·纽霍尔德再次站上指挥台,率领乐团加演了一首约瑟夫·施特劳斯的《无忧无虑》快速波尔卡。这首短小的作品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常客,最近一次在新年亮相金色大厅便是在2021年里卡尔多·穆蒂指挥的音乐会上。人们在许多时候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布鲁克纳这样的作品不适合再安排加演”。但仔细想来,君特·纽霍尔德的这一选择反而堪称点睛之笔——既是对贯穿音乐会始终的“维也纳”这一关键词的再次点题,又在音乐的内涵和性格上回应了这个夜晚对于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意气风发的诠释。更深一步来看,布鲁克纳与维也纳圆舞曲的代表人物施特劳斯家族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小约翰·施特劳斯其实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布鲁克纳的拥趸之一——这层缘分也将在国交不久后的另一场布鲁克纳纪念音乐会中得到揭示。

在已经完成了第三、第四和第六交响曲后,中国交响乐团在2024年对于布鲁克纳交响曲的演奏还将继续。今年9月和11月,本场音乐会演出当天宣布就任乐团艺术指导的指挥家水蓝和享誉世界的荷兰指挥家休伯特·苏丹特,将会分别执棒布鲁克纳生涯晚期创作的《第七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这些宝贵的现场注定会成为今年对于这位伟大作曲家诞辰200周年纪念的浓墨重彩的篇章,也是中国交响乐团用音乐不断谱写的“英雄诗篇”。



撰稿:步遥

摄影:国之骄子

排版:陈婧

演出一览


"));

商演咨询热线:010-64209692

网站地图